前两年元宇宙火到什么程度?记得 2021 年我身边做互联网的朋友,张口闭口都是 “数字地产”,有个哥们儿甚至花了小两万买了块某平台的虚拟土地,说 “以后元宇宙普及了,这就是市中心黄金地段”。结果去年再聊起这事,他只能苦笑:“现在那地块连转手都没人要,当初真是脑子一热。”
不光是普通玩家,巨头们也曾集体 “押注” 元宇宙。脸书直接改名 Meta,宣称要 “全力打造元宇宙生态”;国内腾讯、阿里也先后推出 “幻核”“元境” 等平台,连一些传统行业都想搭上车 —— 比如某车企搞了个 “元宇宙 4S 店”,说能让用户在虚拟世界看车试驾。可短短两年过去,Meta 的元宇宙业务连续亏损,国内不少平台悄悄下架了数字藏品板块,曾经热闹的 “元宇宙论坛”,现在也没几个人发言了。
为啥元宇宙会从 “全民狂欢” 落到 “门前冷落”?说白了,还是技术跟不上野心。之前我去体验过一次某品牌的 VR 设备,说是能 “沉浸式进入元宇宙社交”,结果戴上头显没多久就头晕眼花,虚拟场景里的人物动作卡顿得像 “PPT 动画”,想跟别人语音聊天还总断联。后来才知道,要实现真正的 “全真互联”,需要 5G、算力、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协同突破 —— 现在 5G 覆盖还没到 “随时随地高速”,普通电脑的算力连支撑复杂虚拟场景都费劲,更别说让上亿人同时在线互动了。
展开剩余64%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普通人暂时找不到 “用它的理由”。元宇宙刚火的时候,大家都觉得 “以后上班、上学、社交都能在虚拟世界里”,可真体验过就会发现,虚拟会议不如腾讯会议流畅,虚拟课堂比不上线下互动,就连号称 “元宇宙社交” 的平台,也无非是让用户操控个卡通形象逛逛场景,聊两句就觉得没意思了。我有个做教育的朋友,之前尝试用元宇宙平台开公开课,结果学生们要么嫌设备麻烦不来,要么在虚拟场景里 “逛风景” 不听课,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但要说元宇宙就是 “技术空谈”,倒也未必。就像 20 年前互联网刚出现时,也有人觉得 “网上聊天、购物都是噱头”,可现在谁能离开互联网?元宇宙遇冷,更像是行业发展的 “理性回调”—— 之前太多人只看到 “概念红利”,没沉下心做技术研发和场景落地,现在泡沫破了,反而能让真正想做事的人专注于核心突破。
比如现在国内不少企业,开始把元宇宙技术用到 “实体经济” 上:某博物馆用元宇宙技术还原了敦煌壁画,游客戴上轻便设备就能 “走进” 壁画场景,还能和虚拟的古人互动,这种 “文化 + 元宇宙” 的模式就很受欢迎;还有车企用元宇宙搞汽车设计,工程师在虚拟空间里就能修改车型细节,比传统设计方式节省了不少时间。这些场景可能不如 “数字地产” 吸引眼球,但实实在在解决了现实问题,这才是元宇宙该走的路。
而且从技术发展规律来看,任何新事物都要经历 “萌芽 - 过热 - 调整 - 成熟” 的过程。就像智能手机刚出现时,也面临 “电池不够用、APP 太少” 的问题,但随着技术迭代,慢慢成了每个人的必需品。元宇宙现在遇到的技术瓶颈、场景困境,本质上是 “未来需求” 和 “当下技术” 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恰恰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所以与其纠结元宇宙 “是不是空谈”,不如看看它背后的技术逻辑 ——5G、VR/AR、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本身就在不断进步,就算元宇宙的形态和我们现在想象的不一样,这些技术也会慢慢融入生活,改变我们的工作、娱乐方式。就像当年没人能想到互联网会催生短视频、直播带货,未来元宇宙也可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或许再过五年、十年,当我们能轻松地在虚拟世界里和远方的家人 “面对面” 吃饭,能在元宇宙课堂里 “亲手” 做实验,再回头看现在的 “遇冷”,会发现这不过是技术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毕竟,真正的未来趋势,从来不是靠炒作起来的,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技术突破,慢慢熬出来的。
发布于:湖北省股票配资网址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