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毛主席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总指挥。
此消息一出,瞬间引起山东诸将的不满:粟裕这个空降的司令有什么资格指挥他们?
毛主席也感到为难,这时陈毅想出一个办法:只要借您一物就可解决此事。
毛主席为何冒大不韪任命粟裕?陈毅又借助了什么来解决此事?
七战七捷立军功
自从老蒋发动全面内战开始,国民党方面就调动了全部兵力进攻我军,大有将我军全面消灭的架势。
毛主席任命粟裕的时候,正是内战进入如火如荼的关键时期。国民党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军火,双方战斗力悬殊,很快我军在山东与苏皖地区遭到了重创。
形势严峻,毛主席紧急下令,命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整合成华东野战军联合抗敌,由陈毅任总司令,粟裕担任副司令。
当时粟裕正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在华中与国民党进行激烈的抗战,毛主席一纸调令,粟裕便立即带兵赴任。
按理说,华东野战军的司令是由原山东野战军司令陈毅担任,那么为了作战更加默契,华东野战军的总指挥也应该交由山东野战军这边的将领负责才对。
况且山东野战军的将领们不输粟裕的大有人在,毛主席为何冒大不韪也要将战役总指挥权交给粟裕呢?
粟裕能够临危受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的不败战绩,让他得到了毛主席的另眼相看。
内战开始的时候,老蒋集结了他的主力作战部队八十三师以及其他作战部队共12万人,向苏皖进发,一路北上。
而当时粟裕在华中的作战部队只有3万多人。敌军来势汹汹,在其他地区的我军也遭到了国民党数倍军力的压制,自身难保,根本无力增援。
虽然当时苏中的各部队都不看好这场战役,但也都军心亢奋,想要背水一战。出人意料的是,一向运筹帷幄的毛主席竟对这场战斗也持悲观情绪。
毛主席告诫粟裕面对劲敌不可逞一时之勇,切忌猛攻硬抗。找准时机立即撤退,以免损耗兵力。
我军并非没有遭遇过敌强我弱的境地,也曾数次绝地逢生。而且这仗还未开打,众人不禁疑惑,毛主席这是还没战就生了退意了吗?
当然不是。毛主席深谋远虑,当时的战局远没有众人看到的表面这么简单。敌军那时可以说是占据了全方位的作战优势。
老蒋在南方斡旋多年,在与我军统一抗日时期便开始筹划一举消灭我军的大计。经过多年的筹谋,他早就将苏中地区视作囊中之物。
此次采取苏中作战,正是由于国民党部队背靠南京,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增援。老蒋打定主意,若是我军敢在苏中负隅顽抗,就是耗也要将我军耗死。
陈毅与粟裕是多年的好友,他不忍粟裕在苏中做困兽之斗。
在得到毛主席的首肯后,陈毅向粟裕传达了消息。苏中被攻占是早晚的事,不如同他一起到外线御敌。
陈毅料想粟裕不是个冲动的人,只要他将形势逐一进行分析,粟裕肯定会答应他的请求。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粟裕竟直接拒绝了他。粟裕在回信中表明,老蒋现在占据天时地利,肯定信心满满,正好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
粟裕请求在内线作战,深入敌人内部,了解敌人进一步计划。不仅是我军,就连老蒋都没想到,粟裕真的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粟裕并非鲁莽行事,老蒋看似做足了准备,实际上漏洞百出。
首先是国民党的军队部署,错就错在一上来就派出了自己的作战主力八十三师。
老蒋本意是想借八十三师威慑住我军,我军不会冒进,肯定会为了节省兵力而转到与其他部队作战。
其他部队是从地方势力上临时收拢的,平时便多有嫌隙,怎么可能团结作战?像这种军心不稳的部队,太好攻破。
八十三师在战场上出了名的狂妄自大,我军正好在八十三师防不胜防的时候,趁机反攻。
其次,老蒋只考虑到国民党在南京可以得到便利的支援,却忘了我军驻扎苏中已久,早就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对粟裕来说,他最大的底气就是人民。
我军首战选在了宣泰地区,这个地区是当初两军休战后,国民党先违反条约侵占的。
我军师出有名,收获了大量百姓的支持。粟裕动员百姓,扩充军队的同时,又搭建战时后勤部队,以便我军得到及时的休整与补给。
就在敌军重兵压境的时候,我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有了紧密的作战安排,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奋力发起抵抗。
老蒋太过轻敌,将各部队无差别地分布在各个地区。粟裕头脑灵活,善于迷惑敌军。
他秉持着哪里好打打哪里的作战策略,专门进攻敌人当下最薄弱的部分,集中火力猛攻一处,战斗瞬间反转成了敌寡我众的局势。
敌人的野心太大,兵力上的优势反而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劣势。
在粟裕一步一步进攻的时候,距离相近的敌军并未想办法互相支援,反而是固守在自己的领地,等待南京的救援。
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我军就这样将敌军逐一击破。从宣泰战争开始,粟裕带领着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狠狠挫了一把老蒋的锐气。
毛主席收到消息,心中大喜。发电报高度肯定了粟裕的作战方略。只是当时各地战事紧张,这场战役的详细经过并未传到山东。
排除万难挺粟裕
随着苏中战役的结束,粟裕在全军的地位与日俱增。这场仗打得热血沸腾,毛主席时常念叨粟裕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老蒋遭到我军重创,心生怨恨,调整队伍后重新发起进攻。此次敌军放下以往的轻敌心态,攻势凶猛。
我军在山东与苏皖受到敌军的围剿后,毛主席便不再犹豫直接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总指挥。
毛主席将山东一众老将交给了粟裕指挥,是对粟裕指挥能力的绝对信任。但毛主席知道粟裕的能力,山东的将士不知道,便纷纷质疑起粟裕的能力。
一封封电报朝着毛主席发来。这些山东老将都具备独自作战的能力,能力越大思虑的也越多。
各人有各人的意见与顾虑,现在形势紧迫,毛主席并没有时间一封封和他们解释缘由,当务之急是赶紧安抚老将的心。
毛主席叫来陈毅商议。陈毅早就知道粟裕的作战才能,他将粟裕视作知己。此次两军联合,又有粟裕助力,他再高兴不过。
听了毛主席的忧虑后,陈毅也感觉头疼。军心不稳这事一传出去,会立刻给敌军可乘之机,怎样才能叫粟裕在短时间内服众呢?
陈毅将目光投向了毛主席,当初粟裕要在内线作战的时候,毛主席也是有千般顾虑的,后来却在苏中战役后就改变了对粟裕的看法。
试问全军还有谁比毛主席顾虑更多的呢?既然七战七捷可以叫毛主席在瞬间对粟裕心服口服,那么肯定同样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说服山东诸将。
陈毅觉得此计绝妙,他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毛主席:“主席,我有一计,只要您将当初在七战七捷后发送的电报发送给山东诸将就能解决此事。”
毛主席慎重地思忖一番后觉得此计可行,便让人将当初的电报找了出来,又附上了几句自己对众将士的嘱托便转发给了众人。
华东野战军区此刻气氛正剑拔弩张,山东诸将与华中诸将谁也不服谁。
山东诸将认为既然由陈毅担任总司令,那么华中野战部队便应该以山东野战部队作战方针为主,而不是让粟裕越过他们去担任山东的总指挥。
华中诸将则是跟从粟裕多年,在他们心中,粟裕的地位举足轻重。勇猛的将士没有粟裕灵活,灵活的将士又没有粟裕果断。
如果不是粟裕恪守己见,打了七场胜仗,改变了全军整体作战方略,局面不一定比现在要好。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各将领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这封电报中详细记载了粟裕七战七捷的详细经过。
拿到粟裕的战报后,众人一开始以为这只是毛主席的怀柔政策,但是越往后看越心惊,粟裕这种作战手法简直太大胆,他们闻所未闻!
粟裕在敌军四倍的兵力之下,深谙敌军的弱点,直击敌军的痛点。次次都能在绝境中反败为胜,不给敌军留一点转圜的余地。
能打出这般堪称奇迹战绩的能人,试问全军还有第二个?众人面面相觑,他们都知道答案是没有。
从此以后,军中再也没有人质疑粟裕的作战能力。众人开始齐心,一致对外。
粟裕对于军中态度的转变感到惊奇。粟裕不是会与人争长短的性格,他本想着在战场上慢慢证明自己的实力。
他没想到毛主席与陈毅会为他考虑得这么周全。粟裕心中感动,更加坚定了要将敌军歼灭的决心。
粟裕不负众望,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带领着华东野战军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
众人也彻底被粟裕过人的军事才华所折服。
股票配资网址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